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信息技术协定扩围意味着什么

2015-08-04 文/屠新泉 吕越 瞭望

■ 有利于扩大中国ICT产品的出口,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有利于促进国外高技术含量产品进口,降低国内信息技术企业中间品的进口成本;有利于促进跨国信息技术企业对华直接投资。

   

  世界贸易组织(WTO)7月24日宣布《信息技术协定》(ITA)扩围谈判就产品范围达成协议,至此WTO近20年来第一个重大的市场准入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为全球电子产品第一生产及贸易大国,中国积极参与ITA扩围谈判,为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自由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ITA扩围谈判的达成无疑将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ITA是WTO成立后于1996年达成的一个旨在实现IT产品零关税的部门协定,WTO成员可以自愿选择参加,但所有减税承诺适用于全体WTO成员。

  

  迄今共有78个WTO成员参加了ITA,其占据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7%。在ITA零关税的推动下,全球的信息、通信和技术(ICT)产品的贸易额已从1997年的1.2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5万亿美元。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一代ICT产品大量涌现。为此,2012年5月,部分ITA参加方提出扩大ITA产品范围的设想。

  

  2012年9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明确提出了启动ITA扩围谈判的倡议,共计27个参与方加入到ITA扩围的技术性工作组,这些成员的贸易额占谈判涉及贸易额的近90%,涵盖了近250种新产品。

  

  但谈判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最主要的争议点在于扩围产品的范围,也涉及了信息技术服务和非关税壁垒问题的讨论。

  

  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分歧成为主导谈判的关键因素。2013年11月,美国以部分产品未能纳入清单为由宣布中止谈判。但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2014年11月,中美领导人在APEC会议期间就尽快恢复ITA扩围谈判达成共识。

  

  2015年7月24日,ITA扩围谈判最终达成扩围清单,涵盖新增的201项产品,且各方承诺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在3年内减至零,而具体的减税时间表则仍有待进一步谈判。预计协议将于12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WTO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上正式签署。

  

  据WTO称,新协议生效后,每年被免除关税的全球ICT产品贸易额将增加1万亿美元。另据美国商会数据显示,ITA扩围将每年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1900亿美元。

  

  作为WTO18年来完成的唯一一个市场准入谈判,ITA扩围后大规模的关税取消将带来极大效果,不仅有利于降低ICT产品价格和重塑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链,还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区域和双边贸易安排愈来愈多的背景下,ITA扩围谈判坚定了对多边贸易安排的信心。

  

  我国在加入WTO谈判过程中即承诺将在入世后参加ITA,并于2003年4月24日正式履行了这一承诺,成为ITA第58个参加方。

  

  2005年1月1日,我国对产品清单中256个信息技术产品关税税目全部实行了零关税,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履行了降税承诺,为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自由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考虑到当时我国的信息技术(IT)产业也处于起步阶段,做出这样的承诺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但实践证明,开放成为我国IT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加入ITA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从0.82万亿元增长到9.3万亿元,增加11倍,年均增速27.5%。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产品第一生产及进出口贸易大国,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超过30%,是第二大出口地中国香港的2.5倍和美国的4倍。

  

  ITA扩围带来的关税减让,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中国ICT产品的出口,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增长。据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协会的估算,关税减免带来的全球需求增加,将为中国创造年均120亿美元的ICT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关税减让将促进国外高技术含量产品进口,降低国内信息技术企业中间品的进口成本,有助于国内ICT制成品在国际竞争中价格优势的保持。此外,ITA扩围将十分有利于跨国信息技术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全球资源配置,促进对华直接投资。

  

  然而,尚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此次扩围谈判涵盖的产品多数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如新一代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高端医疗设备等。在这些产品上我国尚处于追赶阶段和竞争劣势,如2014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2184亿美元,出口611亿美元,逆差达1573亿美元。

  

  就目前来看,我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信息技术产业供应链中低端产能释放的结果。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现状是,美欧日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标准,中国企业拥有部分关键技术和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优势。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中,加工贸易企业占7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占据80%的出口份额。但从长远来看,面对信息技术产业开放,更为激烈的全球竞争将激发本土企业的后发优势,力求在产品质量上和国外产品形成竞争力,将倒逼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LW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

刊于《瞭望》2015年第31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标注【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